进入6月,AI PC、AI手机势必会成为行业焦点和市场关注的热点。在2024台北电脑展前夕,英伟达CEO黄仁勋作主题演讲介绍了四款即将发布的全新RTX AI PC,这四款电脑将在本届台北电脑展正式发布。
据了解,目前已有超过200款RTX AI PC,提供高达700 TOPS的AI算力,支持7X生成式人工智能。这些电脑将为用户带来更强大的性能和更智能的体验。
与此同时,微软携手戴尔、宏碁、华硕、惠普和联想等各大OEM合作伙伴,同Surface一道推出一系列令人兴奋的全新Windows 11 AI PC,这些设备将于6月18日陆续开始上市。
在当前生成式AI的浪潮中,可以显见AI PC已经成为科技巨头竞争的方向,产业链已经在加速备货。除此之外,AI手机亦将是各家终端厂商必争之地。
先行布局AI手机的品牌已有选手实现渗透率方面的进步。在安卓方面,以三星为例,其首款支持生成式AI的智能手机S24系列,相较于此前S23系列上市前三周出货率来看,同比增速达8%。
苹果下一代iPhone也有望推出AI iPhone。《财富》日前发布博文,表示苹果将在 AI浪潮中迎来多年的设备升级周期,点燃消费者的升级热情,和2007年6月iPhone首次发布时的情况类似。届时,下一代具备生成式AI功能的iPhone将会迎来新的换机潮。
目前,苹果、三星、荣耀、vivo、OPPO、小米、魅族等终端厂商纷纷布局AI手机。Canalys还发布《AI手机的现在和未来》报告指出,2024年全球16%的智能手机出货为AI手机,到2028年,这一比例将激增至54%。
可以看到,全球各大厂商正积极发力以AI PC和手机为核心的产品升级,而AI在PC和手机设备上的普及也将有望引领新一轮智能终端换机浪潮,推动行业景气度和周期上行。随着后续AI PC和AI手机应用渗透率的提升,换机率的提升,消费电子市场将会从中受益。AI PC和AI手机也因此成为市场中确定性投资主线之一。
随着AI PC和AI手机不断渗透,商业化产品相继落地,新一轮创新周期有望驱动换机潮;3C消费电子行业将有望迎周期上行,加速走出市场低谷,产业链厂商也将同步受益。
而3C消费电子终端品牌厂商直接上游以立讯精密、富士康、比亚迪电子等代工厂为主,并向3C自动化设备、核心零部件等厂商延伸,这也催生了数万亿的3C消费电子供应链市场有望迎来新一轮繁荣。
对此,“果链一哥”立讯精密深以为然,并表示,2024年消费者换机或更关注AI相关的功能,需要更多关注今年下半年客户新一代手机的吸引力如何,我们相信客户新产品仍然具备强大的市场吸引力。
A股市场上,已有不少上市公司参与到AI PC和手机产业链当中。其中,长盈精密表示,公司的产品可应用于AI手机、AI PC、XR等智能终端产品;福蓉科技供货的三星S24系列手机、谷歌JN江南·体育下载Pixel 8系列手机等产品都具有AI功能。
而在3C CNC(数控机床)设备领域同时拥有立讯精密、富士康、比亚迪电子等核心客户的创世纪也将持续受益AI PC和AI手机的创新浪潮,订单持续满载。
据产业链人士透露,具备生成式AI功能后,iPhone17系列有计划重回金属后壳。而iPhone17系列一旦采用金属后壳将会对3C CNC设备的需求量大比例提升,单机价值量对3C CNC设备供应商来说,无疑是量价齐升。
创世纪表示,3C业务一直是公司的优势领域,公司在3C领域的拳头产品钻攻机,已累计出货超过90,000台,市场占有率领跑行业,并成功入选2022年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,已实现全球3C核心用户的全面覆盖。
在当前的3C行业中,一方面,钛合金材料因性能优异,兼具轻量化、高强度、抗腐蚀优势,在各大手机品牌新产品中应用,导致加工时长加大,根据第三方数据,钛合金手机中框加工时长约为铝合金中框的3-4倍,对3C钻攻机产品需求也带来正面影响。另一方面,AI广泛应用时代已经来到,被AI浪潮席卷的行业中,消费电子的表现尤为突出;随着AI进一步在国内外各大手机品牌及产品类型中的应用,换机潮对3C CNC设备需求的成长空间有望持续打开,对创世纪在3C领域的业务发展有较大的积极作用。
除了消费电子需求复苏外,对于3C CNC设备而言还有其自身的生命周期,下游客户平均每3-5年左右会更换,今年刚好是3C CNC设备新一轮周期性的开始,这种常规周期能够持续两年左右。
创世纪是3C钻攻机龙头,钻攻机产品在国内外智能手机供应链逐渐取得一定市场份额,在AI带动下需求复苏叠加产业自身常规周期启动,目前公司在手订单饱满,且持续性可观。据悉,公司钻攻机去年前三季度月均在500台,四季度月均恢复达到1000台,今年以来月均已经接近2000台。
创世纪也表示,受益于消费电子的复苏,拳头产品钻攻机2023年第四季度出货量已同比增长超120%;展望未来,随着钛合金新材料应用叠加AI驱动消费电子产业进入创新周期,公司产品有望迎来高速增长。
我国联合牵头的《道路车辆 毫米波雷达协同式干扰抑制方法》国际标准成功立项